啟迪專精特新丨全球首創!松江“智造”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一針直抵病灶打印
發布時間:2025-03-25來源:“上海松江”微信公眾號
機器人輔助手術為外科手術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啟迪漕河涇科技園“未來之星”企業——睿觸科技自研的CT引導下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在全球首創“CT影像與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為肺部穿刺活檢提供了更精準、高效、安全的途徑,目前已在全國10余家三甲醫院得到有效應用。基于技術的領先性和臨床應用的高需求,該產品計劃于3至5年內實現200臺裝機量。
全球首創“CT影像與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
3月4日下午,在睿觸科技的CT引導下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不到十分鐘就完成了一例經皮肺穿刺活檢術。手術前,經自帶的CT掃描,機器人獲取圖像后重建肺部二維、三維圖像,醫生在機器人系統上設計出最佳穿刺路徑。機器人根據規劃路徑,計算進針位置、角度和長度,機械臂精準運動到此前規劃路徑,實現一針精準到達病灶。從開始CT掃描到打麻藥、穿刺活檢不到十分鐘。
“機器人大大提高了經皮肺穿刺活檢術的精準度。”睿觸科技創始人劉劍介紹,傳統的肺部穿刺活檢往往需要多次掃描判斷穿刺針尖是否準確到達靶點,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并發癥增多、受輻射增加。且對醫生能力與經驗的依賴程度大,醫生學習曲線長,尤其對于5-10mm 的肺小結節。
劉劍介紹,在CT和機器人之外,傳統需借助第三方的傳感器,相當于用“第三只眼睛”來把兩種設備的坐標結合在一起,導致術前的準備時間較長,還存在一定的精度丟失。而睿觸科技自研的CT引導下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在全球首創“CT影像和智能傳感一體化”技術,能把CT的數據100%利用起來,精度更高、過程更簡單高效。同時,沒有以前比較繁瑣的匹配過程,醫生上手起來也更快。另外因為傳感器是自研自產,相比以往外購的第三方傳感器,成本也大為降低。
產品在技術上具有獨創性的同時,也在臨床上得到廣泛認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市場推廣以來,產品已經在上海東方醫院、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北大深圳醫院、武漢大學附屬中南醫院、蘇北人民醫院、廣東中山三院等全國10余家三甲醫院開展合作試用。”劉劍介紹,計劃于3至5年內實現200臺裝機量,10至15年時間實現2000臺裝機量,覆蓋全國20%的醫院。
以自主研發高性能醫療手術機器人為使命
自20世紀80年代機器人輔助手術問世以來,許多傳統手術中難以實現的精密操作也逐一被攻克,為外科手術發展帶來革命性變化。正是看見了手術機器人賽道的廣闊前景,彼時在醫療器械行業深耕多年的劉劍,選擇于2019年正式創業,與兩位聯合創始人共同創辦以自主研發高性能醫療手術機器人為使命的睿觸科技。
“從最早的一個人到建立核心團隊,公司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劉劍介紹,目前公司的核心團隊都有著十幾、二十年在CT軟硬件等方面的研發經驗,基本上來自西門子、飛利浦、聯影團隊等世界500強企業。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產品研發也是從第一張圖紙、第一個零件開始設計、組裝和測試,每年一個小臺階。第一年打樣機做性能測試;第二年是開始準備型檢;第三年拿到型檢報告,做完臨床;第四年開始報證;到去年2月拿到注冊證,4月拿到生產許可證以后開始市場推廣和銷售。
截至目前,睿觸科技已經獲得80余項技術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有近30項。為了更好地促進產品研發和迭代,除了組建了人數占比50%的研發團隊的同時,睿觸科技還非常注重與臨床的共同開發,隨時汲取臨床反饋建議做快速迭代,以提高產品效果和性能,比如對呼吸監控功能、激光定位功能等功能的優化。市場推廣方面,睿觸也在全國各地簽訂省級代理商,目前已取得比較深入的合作。
專業機構調查顯示,肺癌新發及死亡人數均居惡性腫瘤之首。其中肺結節作為肺癌的早期表現之一,對于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而言至關重要。在劉劍看來,這也意味著肺部穿刺手術機器人擁有廣泛的市場前景。同時,作為一種新興的醫療器械,應用上也遇到非常現實的問題,地方的醫療費用收費目錄中還沒有相關條目,推動過程需要2至3年時間。但流程不會停止技術的發展,劉劍稱,后續會研發新增型號的同時,還將拓展產品的適應證,如針對腹腔的穿刺手術機器人型檢報告目前已經完成,下一步將進入臨床階段。未來將保持兩年新增一種適應癥,計劃10年內覆蓋全身實體瘤的檢測。
近年來,松江區基于制造業基礎,通過強化產業集聚、構建協同生態、加速創新轉化、優化服務配套等方面多向發力,助力企業解決臨床試驗、注冊審批及市場準入、產學研醫合作等難題,為打造我市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高地承載區提供了強有力支撐。下一步,我區將持續強化醫療器械產業集聚優勢,同時,依托G60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深化長三角協同創新,不斷提升我區醫療器械產業鏈完整性與競爭力。